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

論搶鹽

新浪博客文少一向都是我十分欣賞的博客,立論大膽,論證仔細,不過老實說我很少能把他的文章看完,因為他的博客就像一個核洩現場一樣,不斷播放十分吵耳的音樂,一進入就令人極其不安,所以,我連他的LINK都複製不出來,只能冒死搶救出一條題目和一段不那麼相關的文字就逃命了:
「急性盲搶鹽」與羊群效應
(題外話﹐我已經說過很多次﹐所謂「民族性」﹑「民族批判」﹐本身就是十分不科學。很多時候﹐只不過是一種直觀的看法﹐其主觀度和瞎掰並無差別)
在文章中,文少大膽地嘲諷了那些嘲諷搶鹽的人,由於沒有細閱,大概GET到文少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去解釋搶鹽行為有其合理性。

事實上,雖然我並不太同意文少的解釋,因為其實搶鹽這種行為的愚蠢首先不是在文化/民族性上面,恰恰就是在經濟上,簡單點說,不時2塊一包的鹽買3塊已經叫人揼心,怎能"10元八塊"去買反而是聰明呢?還有那些去擠去搶的時間費用呢?如果說"10元八塊"買的不是鹽,而是一份安心,那更是謬誤,謬誤不是科學上的,而是心理上的,因為買鹽這種行為不僅不能令人安心,反而剛好加強了心理上的不安。

但我其實同意文少提出的,搶鹽的人其實沒有那麼可笑。

當然,再一次,我不同意文少提及的「民間智慧」什麼的,因為其實重點不在「智慧」,反而是相反,我相信一般人都同意,智商並不是快樂的保證,簡單點說,蠢人往往更快樂。

在搶鹽這種看來是愚蠢可笑的行為之上,我們其實可以看成是一種狂歡的行為,因為這種行為的本質是一種熱閙,這種氣氛在一些重大的節慶如新年、聖誔往往要花數以千萬計的金錢去製造,而這種熱鬧、興奮、刺激根本就是一些活在太平盛世的人的享受,如果有人說這種享受其實是「死懼」,那其實也是合理的,因為享受「死懼」也是太平人的一種特別的娛樂。

所以,簡單點來說,搶鹽這種鬧劇恰恰和日本的紀律/淡定/內斂/堅忍形成強烈對比,襯托出我們中國人現在是多麼的繁榮、安全、幸福!

我和文少對於「民族性」的看法也有點不同,我認為「偏見」「直觀」以至於「不科學」都是揭示真理的方法,而很多對於中國人的「民族性」論述,其實我們都只能默認而無能反駁。

譬如說,就「中國人缺乏生命力」這種論述來說,個人就只能感嘆而且自哀,而當我們看到搶鹽的情景,我們就會不期然有一種受到刺激的儼然是什麼快事一般不買也看看,那實在是因為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搶鹽」實實在在地提供了一個目標、一個激發生命的能量和熱情的動機!

所以,「搶鹽」是一場狂歡,是一個啟發,其至可以是一場能量巨大的社會運動。茉莉花革命的發起人已經若有所悟,目前正在思考怎樣將運動的方向加以調整。

4 則留言:

W. Wong 提到...

對,我要先咗 speakers 先敢去文少個 blog。

W. Wong 提到...

打漏咗個 "mute" 字。

文少 提到...

原來大家對音樂反應咁﹐我只好熄音樂了(笑)

文少 提到...

反應如此大﹐連ohce都要出手﹐真始料不及(笑)
現回應如下
我的文章並非搶鹽行為有其合理性﹐而是我旨在解釋跟從羊群效應的人﹐不是無腦﹑蠢﹑白痴。
(1)我說的是﹐搶鹽行為本身是羊群效應﹐人們跟從羊群效應時﹐也有機會成本的計算
(2)羊群效應﹐是因為社會出現「無法得知」和「無法驗知」的不明朗因素(uncertainty)﹐最終在有限資訊下﹐訴諸群眾而有所行動。
(3)謠言的平息﹐很大程度上是群眾訴諸權威的結果﹐而當集體都傾向訴諸權威後﹐原本對權威說法半信半疑的人﹐也可能在訴諸群眾下而跟從﹐形成另一種羊群效應。

單以盲搶鹽事件﹐或許你會覺得很荒謬﹐但我們的社會其實時常都有羊群效應的。
例如﹕在股市牛市時﹐散戶跟隨大市的炒賣﹐或者股災下的恐慌性拋售﹐又或者銀行滯提﹐乃至香港在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的惡性通縮﹐其實都是羊群效應下的結果。

至於民族性問題﹐我容後再談(因為非該文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