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

香港簡史10:變奏



2012年1月27日,中港衝突出現新變奏,一小部分網民發起「唱蝗團」,以念喃嘸的腔口在尖沙咀等遊客區內遊行吟唱改編自流行曲、具有極為直露歌詞、諷刺內地人為「蝗蟲」的歌曲。

將內地人惡稱為「蝗蟲」,大約興起於2011年中,當時香港政府在壓力下史無前例向香港人派錢,結果卻掀起了意想不的後果,新移民到底有沒有資格領取成為導火線,部份穩袋6000元的人對於新移民利益均霑感到不滿,仿佛人有我有就會減低了自己的喜悅一樣。

「蝗蟲」此一帶有強烈歧視性的字眼自然地引起了爭議,即使大膽地使用這個詞語的人也必須借助一些掩飾,聲稱此詞語泛指的社會上好吃懶做、住公屋領綜援不工作的人、包括港人在內,當然,其後發展出來的所謂「反蝗」,針對的自然都是大陸人,而完全沒有反對濫用公屋的欺騙綜援的香港人之類的行動綱領。

即使是敢於跳出網絡世界,現身街頭的所謂「唱蝗團」,有大半的人都謹慎地戴上了口罩,而沒有戴口罩的帶領者則表示:


「我們抗議的不是內地人,而是只想享福利的人,如果不是蝗蟲,不必要對號入座。」

沒有人會天真地以為這些十六七歲的少年人以一時三刻腦充血的自信就可以改變任何事情,但從蘋果日報偏帶諷刺的報道口吻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小部份人的魯莽、粗暴和無知的行為有可能對整個香港帶來負面影響,連最反共、最愛無事生非的媒體也必須刻意主動為事件降溫。



細心思想一下,所謂「反蝗」,在理念上,最冠冕堂皇的說法就是反對貪婪、坐享其成,然而理應是針對一小部份有特定行為的人(例如「雙非媽媽」)卻擴展至所有大陸人,在行動上,理應去找醫生卻去找閻羅,在心理上,又多少有點像討厭內地遊客吐痰亂丟垃圾一樣理謬參半,負責清理的人沒有投訴,旁觀者卻無名火起。遊客踎地,本來就無傷大雅,不會對人造成傷害困擾。而本地人的劣行則林林總總五花八門------沒有人批判他們,只因為難以將他們變成一個集體,安一個惡名。

至於喧嘩,值得注意的是這應該是個盲點。香港人似乎比大陸人更喜歡談電話,尤其是大聲量、長時間的談電話,大陸人或許的確更為習慣一蜂起哄,但在這種情況下引起的反感或許不是他們的喧閙,而是他們的歡喜。對香港人來說,這種對比在潛意識裡可能是最大的折磨。

意大利人也嘈、墨西哥人也嘈,巴基斯坦印度人也嘈----尤其是他們圍成一堆,不過,這是一個經常被有意無意地避開的論點-------外國人無論怎吵、怎樣吃面飲奶,都絕對撩不起香港人同樣的反感或鄙視,這是十分明顯的事實。只要一作此比較,就會很明白,今日香港人對於內地人所作出的排斥,僅僅只是基於他們錯誤地自大地以為自己仍高高處於大陸人之上。香港人目前出現的心理不平衝,僅僅是因為以前的舊親戚風生水起,來香港借宿數晚,隆隆作響的鼾聲令失眠的人極為難受。

而必須留意的是,有一句反擊香港人的說話已經極為頻密地出現:香港有什麼了不起的!?




沒有留言: